首頁 > 中心資訊>NYC紐約國際杭州早教中心:【觀后感】包寶寶,你爹呢?
母親的愛窒息,父親的愛缺位。
《包寶寶》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。我在上頭放了視頻全版。你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,等車的時候看完它。
全篇的主題是:一邊盼著孩子長大,一邊又不接受孩子長大。
如果沒有“一場夢”的反轉(zhuǎn),影片幾乎是一個悲劇性的設(shè)計:與其讓你離去獨立,不如把你塞回肚里。
從發(fā)人深省的角度來說,我甚至覺得影片到這里結(jié)束也不錯。愛的熾烈,再往前踏一步便是愛的窒息,窒息再往前踏一步,就是愛的毀滅。于是就有很多文章開始講“為母之道”;龍應(yīng)臺的《目送》又一次被拉回來反復(fù)誦讀;許許多多的公眾號都在說,溺愛是毒藥,要放手讓孩子去飛……
我在不少于六個公眾號里讀到:尊重TA,學(xué)會放手,才是深沉而適宜的愛。道理都對。但不知道為什么,我在看片子的時候,第一反應(yīng)并不是寶寶的獨立和媽媽的掌控。第一個映入我腦海的問題是:爸爸呢?
這其實是一個關(guān)于家庭的故事。但在所有的表述里,它特別像一個單親家庭故事:全部的線索、全部的關(guān)系都是媽媽和孩子,爸爸這個角色消失了。買菜做飯、外出運動、出門接送……爸爸沒有出現(xiàn)在任何一個畫面里。你只能看到孩子的成長,以及媽媽基于這種成長的欣喜、焦慮和憤怒。爸爸的戲份,在夢醒后。他把孩子推到了媽媽的床邊,試圖促成母子的和解。
如果說,這個“夢醒”的結(jié)尾有價值,那我覺得最大的價值是告訴觀眾:爸爸總算回來了。為什么我特別在意“爸爸”這個角色?因為我曾經(jīng)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:凡是爸爸在家庭事務(wù)、子女教育中有深度參與的,媽媽往往會更接受子女“獨立去飛”,與孩子的代際矛盾也會少一些。
如果爸爸是缺位的,例如“母子相依為命”,會發(fā)生什么事情呢?
我認識一位大齡青年,至今未婚。他要求“女方必須和婆婆住在一起”——也許這并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——但當他把女朋友帶回家時,女朋友發(fā)現(xiàn)這位準婆婆還在洗男友的內(nèi)褲,翻男友的抽屜,還在反復(fù)暗示“過夜不能累著我兒子”。大齡青年被所有的前女友罵“媽寶”。而他說,如果不讓媽媽這么做,媽媽輕則暗自垂淚,重則歇斯底里。他一爭,他媽就一邊收拾行李一邊哭一邊說自己沒用了要去養(yǎng)老院,他也不知如何是好。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離家不歸。媽媽沒有再婚,也沒有太多朋友。她已經(jīng)無法想象:離開孩子,生活應(yīng)該是什么樣。
當一位陌生的女性幫她“解套”時,她沒有孩子再次成長的欣喜,反而會覺得失落、孤獨、恐懼,最后,一定要想辦法把兒子奪回來。我為什么害怕“相依為命”這個詞?因為相依不一定和成長匹配,萬一不相依了,會不會奪命?
如果對孩子的愛沒人分擔,那么,“不放手”一定會成為愛的本能。
我們不能去苛求母親“該照顧時照顧,該放手時放手”。那都是站著不腰疼的風(fēng)涼話。人生中許許多多的理性與成熟,不過是有人替你分擔。照顧時,需要有人分擔。讓那位女性除了“母親”這個角色,還有時間與精力扮演其它的角色。例如插畫師、麻將王者、購物愛好者……
當一個人的生活不僅僅為另一個人存在,“放手”才有前提。放手時,也需要有人分擔。再成熟的放手都難免失落,避免失落的最好方法,就是不要陷入孤獨。身邊有人說一句“臭小子終于走了,明天去寧波旅游吧”,才是最好的心理療愈。
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的,只有做爸爸的。他是帶著孩子踢球的那個人,是接孩子放學(xué)的那個人,是點評孩子女朋友的那個人,只要他不停地穿插在家庭的生活中,再寵溺孩子的媽媽也會坦然接受孩子的成長。
當然,她可能會連著你和孩子一起罵,例如“怎么弄那么臟”。她可能會和你互相推卸某一次親子安排,例如“今天你去接”。她可能會興高采烈地自己和閨蜜去逛街。但更重要的是,因為你的存在,她不再本能地把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,它當然還是“重要部分”,但她會留下一點空間給到自己。
那點空間,就是孩子長大后,向遠處飛的地方。和勸媽媽“想開點”相比——父親,才是改變包寶寶命運的那把鑰匙。一個背景聲“哪怕她因分離而失落,至少身邊還有你。”
掃描下方二維碼,關(guān)注我們最新的課程主題以及活動安排,還有更多線上優(yōu)惠和有趣的內(nèi)容等你來參與!
更多精彩關(guān)注,盡在NYC杭州早教。